在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现象是,父母不断地对孩子叫唤,不断地提醒他们,不断地催促他们前进。这种对孩子严加 “叮嘱 “的嘴脸,在家庭生活中特别常见。
唠叨的形式,基本上是机械地重复陈词滥调,类似的话重复说了很多遍,而且几乎天天如此,这就像一只苍蝇在孩子耳边盘旋,直听得孩子耳朵 “磨 “出老茧,身心也被折磨得焦躁不安,容易使孩子分心无法进入正常学习状态。其次,唠叨的内容也多是指向孩子的弱点和缺点,无休止的批评和冷嘲热讽,即使说好话也多是 “不要这样”、”不要那样做 “之类的叮嘱,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尊重。同时,父母过多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,消极对抗沉默不语,或者干脆与父母对立,以至于恼羞成怒。
教育专家认为,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,没有完美的孩子,也没有完美的父母。如果父母苛求完美,就会变成 “嘴炮”,唠唠叨叨,没完没了,让孩子厌烦,结果是父母说什么,孩子都不听。
小军家的早晨总是这样的。
第一件事就是早起,一边收拾房间,一边为小军准备早餐。早上6:30,牛奶、鸡蛋和面包准时上桌,你妈妈开始一遍遍地叫小军起床。不知道她叫了多少次,直到快7点了,小军才懒洋洋地起床。刷完牙,擦完脸,晓军坐在餐桌前,以最快的速度处理着早餐。这时,母亲正在叠被子,收拾凌乱的衣服和物品,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。”你看你,总是到处乱糟糟的,让人跟着你屁股后面收拾。每天都要喊着起床才肯动,早饭都凉了吧?你老是吃冷饭,吞那么多东西,肚子都要破了,天天跟你说也没用。如果妈妈叫你的时候你能早起,你就不用那么紧张了,也不会总是迟到,批评……”
妈妈在小军后面喊道:”急什么?喂,上学的东西都带了吗?别落下什么东西,每天都要提醒你……”
这是父母,尤其是中国父母最常见和最可怕的错误–唠叨。
心理学研究证明,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话,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,即明明在听,却一点都不入心。这是一种通过长期反复听同一种声音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在意。因此,家长不要总是一味地责怪孩子不听话,而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唠叨了。
虽然家长有责任对孩子不恰当的言行和思想进行批评教育,但一定要注意形式。不要无休止地唠叨。事实上,唠叨不仅不会有任何效果,还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。
反复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厌烦和依赖,慢慢地,如果父母不唠叨,孩子就会做不好;挑剔的唠叨往往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,使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,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;随意的唠叨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不专心的习惯,孩子往往会把重要的事情当成需要记住的事情,而忽视了需要记住的事情。那么,父母怎样才能避免对孩子进行唠叨呢?
父母不要乱说话
为了克服唠叨,父母在对孩子说话之前必须先经过理性的过滤。例如,规定孩子要先做作业再开饭,但有些家长怕孩子饿着,就说:”你饿吗?” “快做吧,饭都快凉了。你还想吃吗?” 如此矛盾的话语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贝妈妈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/m.ekkosec.com/850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