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宝宝洗澡或游泳时,很容易让水进入耳朵,那么爸爸妈妈们该如何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朵呢?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!
宝宝耳朵进水的处理方法妈妈可以用柔软的棉签,在头部把棉花撑成蓬松状,轻轻插入耳朵转动,但不要太深,前提是一定要固定住宝宝的头部不能移动。如果干了几次后还是有异味,就去医院给耳朵滴点药。如果宝宝不能配合,请不要轻易掏出宝宝的耳朵,否则有可能造成鼓膜穿孔。
具体步骤。
1. 将干净、柔软、吸水性强的棉织品,或柔软、结实的棉纸,卷成灯芯绳(不要用棉花包着尖尖的棉棒或薄纸,这样可能会在耳道里脱落。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棒)。
2. 将灯芯绳放入孩子的耳朵里。当灯芯绳潮湿时,将其抽出。
3、用干净的灯芯绳代替它。每天至少重复这些步骤3次,直到耳朵不再潮湿,没有脓液流出(通常7-10天)。
为了防止母乳喂养时液体进入耳朵,每次喂完奶后要把宝宝竖起来,靠在肩膀上,拍拍宝宝的背,把吸入胃里的气体吐出来,避免溢出。哺乳后尽量侧卧,一旦奶水溢出,可以避免在耳朵里,及时清理。
给宝宝洗澡时,让宝宝脸朝上,一手托住宝宝的头颈,同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按住宝宝的左右耳廓,让耳廓盖住外耳道,防止水流入耳道。洗完澡后要及时清理耳朵里的水。
哭闹时,如果宝宝躺着哭,有很多眼泪流出来,妈妈要及时给宝宝擦拭脸上的泪水,防止泪水顺着脸颊流入耳道。
游泳时,用手指把耳朵浸在水里,轻轻地刺一下,这样水就不会灌进耳朵里;或者使用不伤耳朵的软塞子,戴着不舒服。但可以有效防止水进入。
耳朵里有水很容易诱发中耳炎液体如果长期积聚在中耳,很容易诱发中耳炎。妈妈给宝宝洗澡时,洗澡水总是很容易进入耳朵,液体经常积聚在宝宝的中耳。另一种情况是感冒后,中耳内常积存一些液体。如果细菌感染了这些积液,很容易引起耳痛、哭闹、发烧等症状,容易导致急性中耳炎。
如果母亲喂奶的姿势不对,或者奶水流出太快,婴儿来不及吞咽,一些母乳喂养的婴儿也会患急性中耳炎。
各种类型的中耳炎总是袭击着宝宝,由于宝宝对耳痛、耳塞、听力下降等表现难以描述,临床上往往容易漏诊、误诊,家长也容易忽视,很容易转变成更难治疗的慢性中耳炎。因此,如果宝宝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的行为,如甩头、用手抓耳朵等,可能是中耳炎的早期阶段;如果比较严重,可能会出现高烧、耳朵流黄水等症状。家长还应该定期关注宝宝的听力表现,一旦出现异常,应立即就医,以免耽误治疗,加重病情。
宝宝耳朵日常护理巧用棉签为宝宝洗澡后如发现其耳道口附近湿润,可用棉签轻轻擦拭,不要深入。也可以用电吹风(离耳道口约30厘米,风力较弱)吹干耳朵。弄湿一条干净的毛巾并拧干。把毛巾的一角卷在手指上,轻轻地擦拭宝宝的外耳区。如果你用棉签清洁耳朵,不要把棉签放在宝宝耳朵深处看不到的地方。棉球的上小下大,可以防止棉签深入宝宝的耳朵里,误伤耳膜。
为了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朵,从后往前按压宝宝的耳朵,并将其紧贴脸部,这样宝宝的耳朵就不容易进水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贝妈妈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/m.ekkosec.com/125689.html